ok138太阳集团·(中国)官方网站-Macau Sun City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介
发布时间: 2017-06-09    浏览次数: 174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2005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同时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核心课程,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教材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等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概论》课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掌握了这“三个以”,就掌握了本课程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根据本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其教学目的应是:第一,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着重弄懂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充分认识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意义。第二,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科学理解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三,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我们在以往的探索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概论》始终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把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作为目标,准确的分析和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努力突出这些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突出每一个理论成果各自的理论创新,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它们赖以形成的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这些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完整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理论成果,作为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来进行把握。同时充分重视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

    概括地说就是分析中国共产党怎样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最新的理论成果。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问题,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二、《概论》的总体设计,主题、主线和重点

    《概论》的总体设计是帮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把握,了解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各自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但在探索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方面,它们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开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理论成果,不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胜利地领导了这两大革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表现在毛泽东第一个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要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且对中国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的理论、关于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国际局势和外交工作方面的理论等等,特别是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不仅被后来的理论成果所继承和发展,而且一直到现在都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讲授两大理论成果应当把它们作为统一整体。教材全面反映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并指出它的许多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教材中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除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部分必须单独分析外,还特别强调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两大理论成果涉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极其丰富。教材设计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就是结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领导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充分反映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的现实经验和实践意义。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就是在两大理论成果的分析方面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主要力量放在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相继解决了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正在解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在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风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因为进入近代以来解决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归根结底要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过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正是为了给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基础,提供政治和经济前提。因此,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一条基本线索是:探索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搞清楚近代以来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和坚持不懈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这又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概论》的逻辑结构 

    围绕上面提出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设两章,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一章单独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讲党的思想路线。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设两章,一章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经验;一章讲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这两章的内容是毛泽东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探索中国建立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继续对如何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探索,这个过程中既有新的发展,也有因为缺乏经验和某些时候离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产生的重大失误。这两章就是介绍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进程中最重要时期的内容。 

    这两章所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一方面因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其他内容都可以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的有关内容打通来讲,而这两章是毛泽东思想中两个独特的原创性内容,无法打通来讲,因此要单列两章,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认识。

    另一方面还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对这两大革命的意义和实现的理论创新存在估计不足的问题,一些错误的舆论如“告别革命”、“补课论”之类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澄清。教材的这两章的内容,要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今天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方面进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从而理解邓小平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我们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的深刻涵义。

    第三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概论》重点分析的部分。这个部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相对独立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祖国完全统一和国际战略、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分析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各列一章。也就是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三大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设四章。

   3. 祖国完全统一和国际战略、外交政策,包括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设两章。这两章一章讲内政,一章讲外交。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大背景。国际上有一个时代主题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国内有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问题,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本来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但又有国际因素,因此变得复杂化。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两章。

    《概论》的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创新之处。就是强调贯彻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打通来阐述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的艰苦曲折探索的历程,了解两大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讲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怎样分析这个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而是在曲折中实现的,是经历了两大曲折之后才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的。

   四、《概论》各章的内容简介

    第一章:关于两大理论成果的简要概述。从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它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开始,到分别概述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和它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重大意义,最后归结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这一章概括介绍了两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按照《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思想概括为六个方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有中宣部编写的《学习纲要》,每个纲要都概括为16条。教材对邓小平理论主要围绕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突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根据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进行了概括。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因为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因此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可以说已经实现。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任务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结合和这条道路还在实践过程之中,还没有完成。从邓小平理论开始,到十六大以来新的理论成果,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范围。如果说,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邓小平理论则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从分析党的思想路线开始,是因为它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必须首先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从历史上看,党的思想路线的解决也是先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的确立。有了科学的思想路线,才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坚定不移的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

    教材在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时,突出科学阐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澄清一些相当流行但不确切的观念。现在流行的说法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有的还增加求真务实。这严格说并不准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都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党章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从实践面临的问题和条件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必须同发展着的实际紧密结合,既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尊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把实践当作最高的权威,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和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理论。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神实质都是实事求是。而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因此,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则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在具体表述上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着新时期干部群众的思想状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于实现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但核心是实事求是。


这一章最后归结到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第三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其内容大家比较熟悉。重点是分析这个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发展过程,什么样的实践背景和实践基础使它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存在那些矛盾和斗争,纠正了什么样的错误倾向,等等。这样才能看出它的理论创新和指导意义,进一步理解最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第四章: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分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说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殊道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着重讲清楚为什么中国革命胜利后不久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它意味着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否定,还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总结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党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原因是什么,总体上应当怎样评价这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经验的科学分析,解决完全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重点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科学评价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二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怎样看待其失误。


第五章: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开始,用一节分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曲折发展过程,强调初步探索的意义。当时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回答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后还要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使邓小平认为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什么意义上没有完全搞清楚,提出这个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后重点分析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后落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发展战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除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搞清楚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什么阶段。这个问题有几点需要强调:一是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个问题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后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斯大林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这里概述了这个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历史和实践背景使我们党必须和能够提出这个论断。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主要说明它与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不发达的发展阶段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社会性质、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方面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的过渡时期,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性;发展阶段决定了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分析的社会主义存在重大差别,不是完全建立在自身的物质基础上,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异己的物质基础上,所以不是够格的社会主义。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意义。强调坚持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的统一,科学理解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教材中还专门提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长期任务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主要分析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显示出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品格。不仅要讲发展战略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而且重点讲它们提出的背景和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在于确定发展战略是否从实际出发,能否防止急于求成。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分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整个分析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关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再逐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提法不准确。事实上我们开始改革的时候,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第一步是搞包产到户,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而这以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为前提。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本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分析改革重点要搞清楚什么是我们坚持的改革方向,怎样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对外开放重点分析邓小平提出的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核心思想。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和庞大,既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又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并有一定的时效性。每个方面都包括许多丰富的内容。


在经济体制探索部分,重点是说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所实现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实行的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突出这是史无前例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经济制度部分要分清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部分在经济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分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方面突出了两个问题: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关于经济建设战略方针主要分析每个方针是什么和为什么。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分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本章主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治的联系和本质区别,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三权分立”那一套做法?最终归结到怎样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上,核心是解决怎样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民主的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主、自由、人权首先是从现象方面、从形式方面来感知的,至于这些现象和形式的背后体现的本质,不是凭直观立刻就能了解的。由于我国长期封建制度缺乏民主的传统,因此在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程序和一些具体制度方面,还很不完善。只是从现象方面观察问题,容易得出我国不及西方民主的看法。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认识民主、自由、人权都有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之分。比较不同国家的民主制度,首先要看其阶级本质,是多数人享有还是少数人享有的民主,这是最关键的。实现民主、自由、人权的形式当然也很重要,没有特定的形式,民主、自由、人权的实质性内容就体现不出来。但是同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在阶级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是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优于西方民主。但是在实行民主的形式、程序和一些具体制度方面,有可以也应当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方面。而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进程中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时候,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学说在国家和法的理论上存在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用超阶级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同时,要搞清楚民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高度民主所需要经济和社会的文化发展条件的创造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步推进。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由于党的文献中有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和谐文化等几种提法,因此,本章第一节首先界定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包括“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以及对待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方针。第二节单独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有一个总体说明,然后分别讲四个组成部分。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教材主要说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说明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主要分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它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它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最后落脚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部分,主要围绕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分析党对国际形势特点的认识怎样适应客观实际的演变而与时俱进的;世界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决定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部分,主要分析这一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问题。对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重点是概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怎样适应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确定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怎样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发展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区别,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以及社会经济基础、历史文化背景,反驳“中国威胁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关系。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分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部分析围绕的主线是坚定不移地依靠全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全国人民。其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居于主体地位。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面积加起来超过全国总面积的一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除了要阐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外,对民族和宗教问题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重点进行分析。本章最后一节讲“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国防意识。


这章的难点是怎样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工人、农民在直观上的感受与作为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的理论之间的巨大反差。教材只是原则地指出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没有改变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同时强调必须维护工人、农民的权益。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分析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本章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几个方面说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加强党的建设几个方面分析党怎样在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版权所有©2017 ok138太阳集团·(中国)官方网站-Macau Sun City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34号
邮编:200093  电话(传真):021-65710093   技术支持:上海理工大学信息办技术中心